今年大考缺額校系與四技二專缺額人數雙創歷史新高,少子化效應擴大令高教危機重重;高等教育評鑑中心前董事長劉維琪接受《評鑑雙月刊》專訪時表示,臺灣現在的高等教育很「悶」,大學品質正在快速衰退,政府應儘速公布大學退場、轉型、創新具體方案,鬆綁價量管制,再以經費激勵私立大學調降生師比,否則一旦臺灣的大學失去「比較優勢」,東南亞學生將流往別處。
劉維琪為企業管理專家,曾任教育部高教司長、國立中山大學與中華大學校長,現為台灣高鐵董事長,產、官、學經驗豐富,他呼籲招生困難的大學一定要縮小規模,重新定位為專業大學,而少子化效應勢將引發企業辦大學的新趨勢。
開卷語
近近年臺灣高教環境變化快速,在全球化、國際競合、少子化、學位價格與價值難兩全的時代,高等教育呈現出多元且複雜的樣貌,連帶也使品質保證機構的角色及任務出現新的挑戰。但挑戰的來臨即是自我改變的最佳契機,面對新時代的衝擊,高教評鑑在未來臺灣高等教育的整體發展上如何因應與調整?與大學之間又如何攜手合作,協助大學回應新的社會需求?本期「焦點話題」邀請學者專家一同把脈。
焦點話題
學生是大學的命脈與大學教育存在的根本,也是大學財源之所繫,當少子化衝擊高教,招生缺額率愈來愈高,大學財務也勢必亮起危機警戒的紅燈。因此,如何在校務治理與財務盈餘之間取得平衡點,以維持大學校院永續發展或順利轉型,著實是現階段應迫切探究的重要議題。透過大數據分析,可能會有令人意想不到的答案。
另外,大學的主要目的在人才培育,從大學規模及類型的變遷上,是否可看出什麼端倪?本期「數字看教育」回溯觀察25年來臺灣大專校院學校規模與類型的變動趨勢,為您找出臺灣大學結構性的變化軌跡,以及與產業型態變遷的關係。
數字看教育
長久以來,大學與社會之間即存在一層若即若離的關係,儘管社會支持大學自治,但也期待大學可提供更多公共性的服務。然而,現今大學發展的主軸已普遍轉向追求教育與研究上的聲望及卓越表現,而不再著重於公共利益,導致大學與社會漸行漸遠。
為強化大學的公共性,全美最大高等教育品保組織「高等教育認可審議會」(CHEA)邀集國際品保專家訂定國際品質七大原則,特別將「品質與社會」獨立為一重要專章,當中明白揭示,大學應重新檢視原本的社會功能,亦即「第三任務」,以真正符合社會期待。
全球瞭望台
全球大學於境外設立「海外分校」的熱潮方興未艾,亞洲更是各國設立海外分校的熱點,包括臺大、臺師大、臺科大等三校組成的「臺大系統」,也有意前往馬來西亞成立海外聯合分校。
馬來西亞將吸引國外大學前去設立海外分校之舉,作為刺激經濟並提升全球競爭力的策略之一,至今已有至少10所他國的海外分校在馬國設立;然而,海外分校不僅須遵循母校與母國的政策,又應同時配合設校當地國的法規,對學校來說,並不比在本國設立大學更為容易。如何維持與確保海外分校的辦學品質,勢必成為母國與設校當地國都重視的議題。
全球瞭望台
■本期更多精采內容
醫學評鑑
IEET專欄
台評會專欄
QA機構動態─QA現場
QA機構動態─會務看板
|